相片取自網路 日本在2010年時提出了一項《里山倡議》在〈生物多樣性公約〉中通過且受到支持, 里山指的是村落及其週邊之山林、平原所組成之混合地景, 這項倡議主要是希望人們能回歸到住處與大自然相互融合與互動的狀態, 過去人類的生活依賴大自然而生,風、林、水、土樣樣都取之於自然, 取於自然也能回饋自然,不造成環境的負擔,更能永續的使用, 這樣的概念卻在經濟發展下,人為的無限制取用而受到破壞與枯竭。 「里山」這個概念說新不新,因為這其實也是老祖宗的智慧, 在面對社會發展下我們開始思考要重返過去與自然共生的樸實生活, 再透過我們現代人的技術與智慧,重新打造一個天人融合的世界, 其所提倡是以「自然的過程」行「社會經濟活動」, 我們依然要發展經濟,依然要生產我們所需的物資, 但里山所指的是土地與人為開發下,以自然做為媒介去生產, 比如我們種一塊水稻田,能思考附近的山林如何孕育這塊田, 在種田時,如何保護山林、涵養淨化我們的水資源, 這當中所要思考的點很廣,同樣結果是生產農作, 但因為大自然參與其中,我們對環境能更加友善。 〈里山倡議〉的具體運作,包含了三大面向,稱作「三摺法」: 第一、運用多元生態下所產出之服務,亦即此「自然過程」。 第二、傳統生態與現代科學知識的相互運用,由此創新產出。 第三、公共財的架構,生態的運行不只是個人或社區的參與,包含所有人。 個人私見,〈里山倡議〉所提的概念其實就是要我們重返自然, 去思考所住的土地與所產出的資源之間的關係,從中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永續, 這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要能達到此要有技術上的執行力, 更重要的是人們願意放下物欲,與這個土地和諧共存的心, 近來讀了一些農業相關的文章,發現很多台灣人也正在走這條路, 像是走生態工法的八煙聚落,就是用自然生態去生產農作的典型佳例, 或許在我們發展經濟與社會時,可以停下來看看這些例子, 是否能為我們美麗的寶島開創另一條發展之路。 相關推薦閱讀:http://www.swan.org.tw/mag/110_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