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坑與綠竹筍特色農作發展
在讀完小賴老師的學術文章<農村特色食品之形成與發展:以深坑綠竹筍為例>,試圖去了解地方特色農產品是如何被構造出來的,深坑與綠竹筍的關係是如何被形塑出來,這部份透過老師的研究去做概要性的了解,首先以內容分析法分析數十年的聯合報系新聞,發現深坑與綠竹筍這兩大詞彙的關聯性是自1991年漸有進展,可知綠竹筍本非深坑故有的特色農產,而是這二十年漸漸形成。
老師另外從十五位相關人士的訪談中,追尋綠竹筍成為特色農產品的可能,這十五位訪談人士各別從生產加工者、文化中介者及消費者中找出,從生產者的角度看,綠竹筍本非深坑重要作物,但因為其產地優勢而使種植比例開始多於稻、茶,而關鍵形成綠竹筍文化的卻是中間的文化中介者,他們是一群以行銷、媒體、活動企劃等方式,將本來沒有太大關聯深坑與綠竹筍做連結的人,進而將這個連結傳播出去而為人所知,他們掌握住農作在當地的特性,形塑農作帶給當地的文化,這部分無論是農會推廣人員、地方節慶承辦人員、媒體公關公司成員等皆功不可沒,深坑鄉綠竹筍品質比賽及四寶節都是成果,當特色農作跨越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貢獻後,已培養出一批認同在地農產並由衷喜愛的「品味社團」。
以上為研究中對特色農作與地方關係的建立的大致推論,我們可以看出一樣作物如何在文化中介者的操作下,從外界介入其中而發展,這份力量就是一種在地文化的形成與推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