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地圖》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

getImage
作者: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
譯者:黃庭敏
《未來地圖》,作者歐萊禮(軟體科技出版書籍歐萊禮媒體的創辦人)用科技資訊的角度闡述人們該如何面對未來的經濟與社會,以地圖做比喻,我們就是透過地圖在探索未來,如作者所說「面對未知的事物,相對於簡單的套用舊地圖,經過訓練的感知力和對未知的開放態度,能夠讓我們續製出更好的地圖。」

第二章介紹「全球腦」的概念,作者提到兩個他一直所關注的資訊重點:Open Source跟Web2.0,Open Source讓軟體資訊的發展打破疆界,讓所有人一起來發展出軟體、Web2.0則集合眾人智慧及體驗將資料完全收集,文中描繪一種超越Web2.0的地圖「當大家問我,在web 2.0之後會出現什麼時,我很快回答是:『利用來自感測器而非手動鍵入的資料所驅動的集體智慧應用程式。』毫無疑問的,語音辨識和圖像辨識、即時路況和自動駕験車等領域的進步,都有賴於連線設備的感測器搜集而來的大數據」,就如自動駕駛車特斯拉,透過網路,收集大量的感測資料來做車輛自動駕駛的依據,這就是「全球腦」的對未來地圖的重要性「數十億連線的人類和設備交織成全球腦,這個大腦代表我們所有人,是經過強化、互相連接的我們」,未來將是一種群眾所形成。

第三章談論下一代網路商業模式,以Uber來做舉例,由幾項重要概念交織出新的商業模式用資料取代材料「隨需服務(搭乘計程車能隨叫隨到)」、「網絡化市集平台」「神奇的用戶體驗(來自生活的創新)」、「由演算法管理(透過數學來計算)」、「擴能版員工(員工能力的培養)」、「隨需提供才能和資源」、「用資料取代材料(收集各種資料的重要)」。

第五到七章談論企業與政府如何透過科技資訊做優化,歐萊禮提到一個概念「平台戰略和應用戰略對決,平台戰略必勝!」企業如亞馬遜與蘋果都在透過平台的發展而茁壯,平台給更多人自由投入這個市場,不用自己打造應用程式或產品,靠使用者自主的運用這個平台而從中間獲利。美國政府的「用程式改變美國」計畫,提供了一個資訊平台,讓人們參與設計應用軟體,國民透過資訊使生活過得更為便捷、解決社會問題。

第九章提到政府法規與日新月異的環境衝突,法規做為一種社會制度的監視者有時卻抑制了活潑的創新力,比如對全職勞工與兼職零工的權利限制,就抑止了像uber這類做自己工作的主人的新型態勞動力。取代政府監聽角色的,則是民眾的數位素養及群眾的共同監聽。

第十章談論假新聞對社群的影響,兩大重要網路媒體Google及Facebook都用自己的演算法來控制假新聞或廣告的出現,傳統上我們希望有個守門人幫忙過濾媒體訊息,但社群網絡爆炸性的成長已無法透過人為控制,所以Google及Facebook都在調整自己的演算法,既能把關消息品質,又從當中獲利。

第十二、十三章談述未來如合看待經濟發展,隨著各種金融貨幣遊戲被制定,出現所謂超級貨幣來改變傳統貨幣市場,企業都以股東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但作者認為消費者本身也參與了企業本身發展,比起利潤,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的經營模式,youtube靠免費提供影片上傳觀看又創造更多靠youtube獲利的作者,airbnb除了屋主獲利外也提升社區消費,這些都是比起企業獲利外對社會力量的提升。

第十四章談未來就業,科技進步下或許帶來傳統產業的失業潮,但這些都是暫時的,每一種新的產業會造就新的工作。很喜歡作者談論機器幣與人類幣的論述,布赫海特說:「有可能需要出現兩種貨幣:機器幣和人頻幣,機器幣用來購買由機器生產的東西,這些束西會愈來愈便宜:人頻幣足用來買只有人頻才能生產的東西」,機器幣用以維持基本生活,隨科技進步是愈趨便宜的,更多的是人類幣,作者又細分成關懷幣與創意幣,代表了人際間服務的增加與創意產業的興盛,當基本需求被滿足了,人們開始追求服務以及獨特創意生活,這些都是未來就業趨勢。

最後十五、十六章是就面對未來,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態去學習、及做「對」的事,作者認為學習上是要「用以致學」,如大學教育未必能真正幫助我們就業,重要的是實際去做時得到的技能與知識,且不為錢而去學、去做,要有目標去學習,且能將所學所做傳播出去,將知識與技能流通大眾。

整本書主要就作者本身科技資訊媒體出版的經驗及對科技資訊的發展與了解來形塑他想像中的未來地圖在工作、商業、經濟上應該如何去依循,面對科技的進步常讓現下人類感到害怕,尤其現在技術力的飛躍提升,人們已無法如傳統的模式學一套來生活過一輩子了,但我對作者最後的一句話很有感觸:「我們不是用科技去取代人,而是用科技讓人變強大,好讓人類去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未來還有很多問題依靠使用科技來解決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閱讀心得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閱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