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閱讀心得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作者:阿德勒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近幾年因為《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熱潮,讓「阿德勒心理學」又浮上了檯面,我還沒有讀《被討厭的勇氣》(不過它是我的下一本讀物),先從了解阿德勒的心理學看法,來了解所謂的個體心理學。


我先說結論心得,這本書充滿了大量的「常識」跟作者的刻板偏見,但也是因為作者是20世紀初期的心理學者,有些我們認為的常識由作者的理論去整理發現箇中奧秘,而一些偏見在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是如此(比如談男女社會發展或是婚姻關係),其實看到後來看到阿德勒很多自以為是的偏見是蠻氣到想砸書的,不過想想這是本已流傳近一世紀的著作,不免覺得自己好氣又好笑。

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被稱作個體心理學的開端與代表,他認為研究一個人的心理必須從他個人的過去背景與生活習慣來理解(這看起來很常識吧),而阿德勒也認為心理學家的目標是要將人培養到「往生命有益的面向」(怎樣叫做往生命有益?這部分我就覺得有點作者的偏見了)。

人在童年時期開始有了「人生目標」,及其「人生原型」,人生原型是個體的統絕經驗影響造成的,最後形成其「人生風格(life style)」。

童年時的記憶與經驗由「自卑感(inferiority)」與「優越感(superiority)」相輔相成,人是社會群體的成員,都會因為某些缺陷或與社會不相容而擁有自卑感,當自卑感太強烈而將人生風格導向無益的面向時,將形成「自卑情結」,認為「我為何那麼沒有用,怎麼努力都無法突破?」我們要努力的是透過奮鬥來打敗那樣的自卑感。

與自卑感相對應的是「優越感」,人因為自卑而開始追求優越,但當過度時反而造成「優越情結」,過度的自卑造成覺得自己要強大,但卻把方向落在無益的面向形成優越情結,自以為是、過度的炫耀。自卑與優越是任何人必有的狀態,但落在兩者極端的情結上,作者認為都是無益於人生面向的。

因為與自卑與優越,孩童開始發展出他的行為、想法等多重因素交織而成的人生風格,心理學家的目標就是導正人生風格往正向的人生觀,不過這部分益啾認為較為偏頗,什麼是生命有益的面向很難說,作者的想法是符合國家及社會寄望的目標,所以教育其實做的是把人的生活風格導向國家寄望的想法上,這不免落的有些抹滅人在社會生活的多樣性,一個事業有成的生意人就是有益人生嗎?那避世安逸於一方的隱士是否又是無益的人生,現在看來是很值得懷疑的。

但整理阿德勒的理論,知道人生的風格是受其孩童的社會經驗與生理影響去形成,一個人如何思考與作為不是受到遺傳或潛意識影響,而是受到過去經驗及自身能力去發展而來,這樣的說法在現在是被接受的,若未來遇到其他人時,我們不妨想想是怎樣的際遇,形塑此人此生的心裡想法與做事態度。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閱讀心得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閱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