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真確》扭轉直覺、認識世界


我們對這個世界有充足的認識嗎?對當今世界上氣候、人口、教育、衛生等相關議題與數據的認知是正確的嗎?資本主義的社會,從商就要學習掌握數據,了解當今的經濟趨勢以便先得掌握先機;在面對全球環境、衛生,抑或人道救援等資源的投入,各個全球性組織、人道團體也必須先知道世界的資源分配,才能正確投對地方、發揮成效。

然而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人、甚至專家,其實都不了解這個世界。這是《真確》的作者漢斯‧羅斯林想告訴大家的事。我們都企求用數字來認識世界、以解決(或牟利)世界上各式的問題,但作者用了十三個涵蓋衛生、教育、人口結構、性別、天災等等領域的問題詢問大眾,每個問題都是對這世界的認知的數據性選擇題,如:「世界上的多數人是生活在哪裡?A、低所得國家;B、中所得國家;C、高所得國家」,而這些問題的答題結果,竟然在前12題平均只能答對2題!(第13題為一個作者刻意放的有關氣象的常識性問題),且各領域專家在答對題數上並沒有因此較高於一般民眾,可得知絕大部分的人並不了解這個世界、或是用五、六十年前的刻板印象在看這個世界。

先談作者漢斯‧羅斯林,他是位醫生,是無國家醫生組織瑞典分部的創辦人之一,這輩子花了極大心力於世界各地行醫,並因為對數字的興趣,成為一個分析全世界各種議題數據的專家,創辦蓋普曼德基金會(Gapminder Foundation),透過數據在各地TED演說分享大眾對世界的誤解,扭正普遍對社會無知的大眾。作者在醫療與數據上的專精,讓他了解對症下藥的重要性,若要改善某個國家、地區的衛生、教育、經濟等等問題,一定要用數據分析來明確找出癥結點。

本書分析出各種為何大眾普遍對這世界會有的誤解的原因,以10個偏誤原因,帶領讀者正確避免偏誤,重新認識世界:

一、二分化直覺偏誤:
我們在了解這個世界時,容易將各種狀況分類到兩種極端上,比如評斷一個人或國家的財富,用貧窮或富有。抑或是文化的偏誤:西方人、非西方人。但真實世界非斷然分為兩大區塊,以分配曲線來看,多數人都是在中間。要導正偏誤,面對像經濟發展的分類,比起分為窮國、富國,不如分為四種情況:第一級(赤貧)、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富有),觀察留意平均值與極值的部分。

二、負面型直覺偏誤:
由於人容易受負面的事情吸引,負面新聞也常漫天大肆報導(比起每天報導今天沒有空難,報導一起飛機失事的新聞更能增加點擊率、收視率),普遍我們對社會會感到悲觀,但數字的統計發現無論是各種領域的統計,這世界都是朝越來越好而發展,比如空難、戰爭、兒童死亡人數降低;女性權利、教育、民主、疫苗接種率上升,世界越來越好,但可能隨著大眾未更新的資訊、負面消息的宣導,而容易對這社會的種種議題有負面的觀感。

三、直線型直覺偏誤:
各種現象的發展統計畫作曲線圖,會有各種線型,但大眾容易往直線型發展,比如認為傳染病肆虐,死亡人數將不斷倍增、抑或人的壽命增長,認為這世界上人口會無止盡的上升。但從古至今任何現象都會有所平衡,不會無止盡生長下去。就像嬰兒歷經成長期、身高不斷增高,但你不會認為他會不停長高。各種趨勢會呈現出S型、滑梯、駝峰、倍增不同的線型,要認清非只是線型成長。

四、恐懼型直覺偏誤:
人類演化的過程,基於趨吉避凶,會對不利於己的事情心生恐懼,但恐懼的記憶會讓人產生認知上的偏誤,比如過去由於空難的發生而誤會飛機容易失事、因為曾經歷經恐怖攻擊,就認為世界上恐怖份子不斷增加。

五、失真型直覺偏誤:
有些情況下因過度關注個案或是見樹不見林,單看數字卻沒有詳加比對,產生了偏見。就如瑞典近一百年只有一個人被熊殺死,該起事件受到新聞媒體與大眾的熱烈討論,然而每三十天就有一位女性被伴侶殺害,這樣規模更大的傷亡案件卻鮮為討論,要扭正失真的偏誤,我們要懂得比對相關數字的差異、以80/20法則掌握住大部分的情況、以除法算出均數來掌握住真實的情形。

六、概括型直覺偏誤:
我們常忽略掉每個人、群體、國家具有各自差異,而用自身經驗而概括泛指全部世界,如作者自述在剛果的部落受邀請享受「蟲蟲大餐」,當地人抱以盛情卻不曉得瑞典人可能不吃蟲。當我們要對某個現象做出解釋時,要能察覺到自己是否概括解釋了?要能從群體中做出分類找出各個分類間的差異或相似之處,避免特例或多數而去忽略了少數群體。這段我最喜歡作者的一句話:「假定別人不是笨蛋」,若見到其他人有反常之舉,要懂得思考甚麼背景讓他有此舉動,畢竟不是人人都是笨蛋,只是有你意想外的原因。

七、宿命型直覺偏誤:
認為某種特質決定了個人、國家的命運、注定如此不會改變,就如認為奈及利亞永遠不會進步一樣,是種宿命型的偏誤。要扭轉宿命的偏誤,要能留意現在緩慢的進步、並更新你的知識,知道文化會隨時間改變。

八、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人腦喜歡透過簡單的概念理解萬物,當透過某些觀點認識了這個世界並且以此解釋所有現象後,容易形成單一觀點的偏誤,如同接受了自由市場的經濟學觀點後,就會把經濟上的危機與錯誤究責到非自由市場,如政府干預上。形成單一觀點的兩大原因:意識形態與聽信專家。要破除單一觀點,需要時時檢視自己的想法並了解專業的侷限性,另一個有趣的方法是「槌子與釘子」,要使用工具時我們傾向使用擅長的工具,但不同的問題會有各自適合的工具,要試著嘗試不同的工具,抱持開闊的心胸接納新觀點。

九、怪罪型直覺偏誤:
面對不公不義的現象時,我們會去找到怪罪的對象,並將所有問題歸咎於他,如書中例子,空難的發生怪罪於機師身上,卻沒想到可能是體制的問題。要避免此種偏誤,要想到任何的問題會發生未必是特定的人引起,往往是背後的系統體制問題,學習洞察體制,從系統面著手改造。

十、急迫型直覺偏誤:
「再不做就沒機會了!」這類急迫的口吻可能常出現在銷售人員或社運人士的話術,當意識到危機逼近而自亂手腳,依靠未經深思的直覺往往做出錯誤決定。但仔細回想,我們究竟有經歷過多少萬分迫切的緊急狀況過?試著冷靜下來、嘗試分析數據,站穩步調,真的很少有事情這麼急迫,該當從容以對。

讀完作者分析的種種數據,及解釋為何我們有此偏誤的原因後,整體能看見這世界正朝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但他也解釋不是因為越來越好我們就不用思考解決貧窮、疾病等等負面議題,反而當在找出問題所在後,更要對症下藥解決問題。這10個偏誤能引領我們重新思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後,我們不該感到悲觀,而更能理性思考,試著想想怎樣讓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好。從商者更是如此,找出世界的趨勢,才能看到真正對產品、服務的需求與商機。

書籍資訊

真確

作者: 漢斯‧羅斯林

出版社:先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閱讀心得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閱讀心得